電石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石行業的企業規模和產業集中度持續提高,整體技術與裝備水平明顯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綜合能耗與安全事故不斷下降。同時行業也經歷了從低水平重復建設、盲目擴張到結構調整、產能布局優化的過程。
一、電石產能、產量演變
對電石行業來說,改革開放40年歷程中的一大特點就是產能的先擴后縮。據統計,上世紀80年代初期,國內電石生產企業約有200家,擁有各種類型的電石爐430多座,年產能約為240萬噸。到2000年時,國內電石年產能達到480萬噸,年增長率僅為4.2%。進入21世紀后,國內市場對電石主要下游PVC等產品的需求量迅速增長,且PVC下游制品出口量大幅增加,使得電石行業進入產能快速擴張期?!笆晃濉逼陂g,我國電石生產能力年均增長率約20%。到2010年年底,國內約有電石生產企業382家,年產能約2250萬噸,年產量1462萬噸。2015年,國內電石年產能更是達到4500萬噸,年產量也提高到2650萬噸。
隨著產能迅速增長,行業也一度出現了盲目發展、投資過熱的問題,并被列入七大產能過剩行業,成為重點調控對象。2004年、2007年和2014年,我國先后3次頒布了《電石行業準入條件》,不斷抬高行業準入門檻,原則上禁止新建,新增電石生產能力必須實行等量或減量置換,且被置換產能須在新產能建成前予以拆除,強化技術進步,加快落后產能淘汰。對新建電石裝置規模、能源消耗、資源綜合利用、淘汰落后產能等方面做出了更為嚴格的規定,以遏制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盲目擴張,加速了部分閑置、落后產能的退出。2016年電石產能首次出現零增長。2019年電石產量出現負增長。2020年,國內電石年產能降到了4000萬噸(含長期停產即將淘汰的無效產能)。
二、電石行業集中度提升、產業布局向西北集中
我國電石產能布局逐步趨向合理,向資源和能源產地集中的趨勢愈發明顯,西北地區煤炭儲量豐富、電力供應充足、地廣人稀,發展電石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全國電石生產重心持續向西北轉移。內蒙古、新疆、寧夏、陜西、甘肅等5省區的2020年電石有效產能合計為2925萬噸/年,占國內電石總產能的83.08%;產量合計2494萬噸,占86.4%。
行業門檻提高,企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規模效應逐步顯現。企業規模化、裝置大型化、爐型密閉化、生產自動化發展是大勢所趨,對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020年全國電石企業產能前十位的總產能1371 萬噸,占國內總產能的34.28%。
2020年我國產能超過50萬噸的電石生產企業28家,合計產能2124萬噸,占國內總產能的53%。
三、循環經濟模式成為行業重點,
隨著電石行業集中度逐步提升,大型電石企業逐步上下游一體化大閉路循環,實現能源與資源的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節能降耗、降低成本,才能通過循環經濟模式,應對越來越嚴格的碳減排壓力和環境保護壓力,實現電石行業的可持續發展,2020年配套下游電石企業有效產能2333萬噸,占總有效產能66.18%,單一生產電石企業產能1192萬噸,占總有效產能33.82%。
四、商品電石逐步萎縮,集中度提升
2020年商品電石產能1359.5萬噸,占設計總產能的33.99%,其中電石企業商品產能前十位的總產能557萬噸,占國內商品總產能的40.98%。
近年來,我國電石行業發展方式正加快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率型轉變,結構調整也將從以擴能為主轉向優化存量,著力形成綠色、循環、高質量發展的新氣象、新格局。
中國電石工業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9004746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51034
電子郵箱:ccia00@126.com 電 話:(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安慧里 4 區 16 號樓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