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猜想:哪些化工產品會火
回想“十一五”的5年間,化工行業有幾個產品令人難忘:先是一直波瀾不驚的草甘膦突然火爆,不到2年時間市場價格就上漲了五六倍。接著又有硫黃價格上漲了700%。這期間還有濃硝酸、多晶硅、稀土等等,都創出了歷史上的天價。
但是,這些產品火爆的場面最后還是歸于沉寂。究其原因,它們不是火在質量上,而是火在投機上,所以不會長久。
那么,在未來5年,又將有哪些化工產品會火起來,憑什么會火呢?
受益于宏觀調整的產品會火
去年10月中央發布的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基本定下了“十二五”發展的基調。從這個建議中看,“十二五”有兩個方面特別值得關注。一是特別重視民生,二是特別強調節能減排。這種宏觀政策環境必將為相應的化工產品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機會。
記者發現,在未來追求“民富”的期待中,大規模建設保障房被看成是“十二五”中國經濟發展的亮點之一。根據相關規劃,僅今明兩年,全國要建設的保障房就將達到1300萬套。保障房建設的大規模提速將給建筑防水材料、塑鋼產品、PVC管線、建筑涂料以及膠黏劑、密封劑等新型建材和建筑化學品帶來可觀的市場需求。
中國建筑防水協會理事長朱冬青表示,目前我國建筑防水材料主要包括SBS/APP改性瀝青防水卷材、高分子防水卷材、防水涂料、玻纖瀝青瓦、自黏防水卷材等新型防水材料,以及以石油瀝青紙胎油氈、瀝青復合胎柔性防水卷材為主的瀝青油氈類防水卷材等。“‘十二五’期間,我國新型防水材料年增長率將保持在兩位數以上,總應用量將達到16.6億平方米。”朱冬青說。
“‘十二五’期間,國家對節能減排的要求會更嚴格。石油和化工產業是節能減排的重點領域,同時也是提供節能減排產品和技術的領域。因此,一些節能產品和有助于降低污染物的產品將會有較好的表現。”中國石油和化工聯合會產業發展部副主任王孝峰說。
中國聚氨酯工業協會秘書長朱長春告訴記者,目前,我國建筑保溫材料中聚氨酯的用量還不到10%,這與發達國家的數據相距甚遠。未來這個數字每提高10個百分點就能增加聚氨酯需求近百萬噸,哪怕僅僅將應用比例提高到與日本相當的50%,就將給聚氨酯帶來300多萬噸的市場容量,而去年我國聚氨酯的全部產量不過560萬噸。“如果真是這樣,那聚氨酯的市場空間就大得去了。”朱秘書長說。
面對低碳的國際潮流,有專家把“十二五”稱作中國的低碳發展時期,是中國低碳經濟的成熟期。低碳發展模式將在“十二五”營造一個約束力更加強大的環保政策氛圍。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預計,到2015年,我國整個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將達到4.5萬億元。其中,環保產業主要包括污水處理、固廢處理與脫硫、脫硝3個部分。這樣,脫硫、脫碳、脫汞、脫硝等化工產品就會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期。
按照規劃,到2015年我國的汽油、柴油的環保指標要全部達到歐4標準,而目前達標的油品只有2%。要完成達標任務,最重要的就是脫硫。這其中脫硫催化劑的市場空間會有多大可想而知。
據全國精細化工原料及中間體行業協作組副理事長徐京生透露,由于國家環保規劃新增氮氧化物控制指標,“十二五”期間,脫硝將成為節能減排新的著力點。她認為,控制氮氧化物排放的實質就是脫硝。她判斷,國家將在“十二五”期間像強制脫硫一樣實施強制脫硝。因此,脫硝催化劑將會成為搶手貨。據預計,未來幾年,國內脫硝催化劑的年供需缺口將在10萬立方米左右。
在“十一五”期間未能火起來的生物降解產品在“十二五”也將會有良好的表現。
據了解,目前全國生物降解塑料產量僅有3萬~5萬噸,生物塑料和降解塑料加起來也只有十幾萬噸。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降解塑料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翁云宣表示,未來5年,這一產品的產量將暴增10倍。以降解塑料袋為代表的降解材料產品將大量普及,進入尋常百姓家庭。
隨著國內保障房建設的提速,涂料、防水材料、塑鋼產品等建筑化學品將迎來旺盛的市場需求。圖為建筑涂料噴涂現場。
受益于相關產業的產品會火
在整個產業體系中,大多數的石油和化工產品都是中間產品,必須通過下游產品的發展才能進入終端消費市場。因此“十二五”期間,一些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將會產生對化工產品的巨大需求,從而讓這些產品火起來。
被當作中國新能源希望之一的光伏發電產業在“十一五”后期迅速發展。國家剛剛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去年我國光伏電池產量達8G瓦,占全球總產量的5成,居世界首位。按照國家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規劃的安排,光伏發電產業的目標為裝機容量5GW,而去年全國光伏發電的規模不過60萬千瓦。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有18個省計劃打造光伏基地,100多個城市將太陽能列為未來發展的支柱產業。
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秘書處王世江博士表示,光伏企業紛紛擴大產能,將導致對多晶硅的需求不斷增大。特別是其高純產品在“十二五”將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在化工相關產業中,“十二五”最具拉動作用的產業被認為是汽車產業和高鐵產業。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專家顧翔華表示,“十二五”期間我國汽車工業將持續穩定增長,這將為涂料帶來巨大商機。中海油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總工程師錢伯容相信,“十二五”期間,中國車用水性涂料包括軌道車輛用水性涂料在內的產品一定會有大發展。
與此同時,隨著汽車在國內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車用燃料的需求也將大大增加,傳統的化石燃料的供應將越來越緊張。因此,像燃料乙醇、甲醇汽油、生物柴油等替代產品也將進入快速發展通道。
前不久,從工信部傳出消息,今年5月起該部將組織在上海閔行區、山西、陜西推廣高比例的甲醇汽油M85和M100,這是工信部首次出面直接參與甲醇汽油推廣,也是國家層面正式推廣醇醚燃料和醇醚汽車的首次嘗試,意味著經過多年省級試點后甲醇汽油已獲得國家層面的認可。有專家預測,僅今年一年,用于甲醇汽油的甲醇將達到600萬~700萬噸,占到甲醇年消費量的三分之一。由此看來,整個“十二五”下來,飽受產能過剩之苦的甲醇的供求關系將可能逆轉。
根據國家發布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在“十二五”期間,我國鐵路建設將維持大規模投入,投資額將保持在每年7000億元左右。其中,按照“十二五”將建成16448千米高鐵、高鐵平均每千米造價1.14億元計算,高鐵的總投資將達到1.875萬億元。
有關專家表示,中國已進入高速鐵路時代,這給民爆產品、尼龍絕緣片、聚氨酯、熱塑性彈性體等與之相關的化工產品帶來巨大的市場。
青島理工大學功能材料研究所所長黃微波教授介紹說,聚脲涂料是一種新型防護涂料。這種涂料涂層致密、無接縫,防護性能十分出色,已在京津、京滬高鐵上得到應用。僅京津高速鐵路聚脲涂料的涂護面積就達到95萬平方米,聚脲涂料用量超過2000噸。他表示,正在建設的京滬高鐵路基防護工程的聚脲用量和防護面積,將是京津高鐵的10倍以上。按照這個標準測算,“十二五”期間高鐵建設將會給聚脲涂料帶來數十萬噸的市場需求。
而據記者了解,聚脲涂料在國內產業化發展10年以來的總產量還不到2萬噸。
“十二五”期間,我國鐵路建設將維持大規模投入,帶動相關化工產品景氣提升。
受益于行業轉型的產品會火
1月24日,工信部等部門公布了《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產業門檻,控制新增產能。
據了解,除了多晶硅以外,今年工信部還將制訂并出臺合成氨、尿素、磷肥、含氫氯氟烴等行業的準入條件。與此同時,工信部今年還將發布氰化物、三聚氰胺、氟化工方面的產業政策與管理條例,研究提出碳纖維、涂料、染料、膠黏劑等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
長城證券的一位化工行業分析師表示,這些政策開啟了“十二五”石油和化工行業轉型的大門。這種轉型將給相關化工產品創造良好的機會,一些技術水平較低的產能將被淘汰,具有成本和技術優勢的產能將在市場上站得更穩。
在政策的影響下,“十二五”期間行業結構調整的著力點則是大力發展精細化工產業。
據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院長白頤透露,到2015年我國精細化工產品的產值將達到16000億元,比2008年增加一倍,新領域精細化工產品的自給率將由70%提高到80%以上。
興業證券化工行業研究員鄭方鑣表示,這意味著相當多的精細化工產品將獲得良好的機遇。比如,新能源化學品、電子化學品、農藥/醫藥中間體、工程膠黏劑等產品會具備較好的發展前景。
在精細化工產業中,化工新材料由于被列入國家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規劃而被市場普遍看好。行業“十二五”規劃草案顯示,到2015年,我國化工新材料產品的產值將達到2600億元,年均增長率16%,屆時化工新材料市場滿足率爭取達65%。而目前,我國化工新材料的整體市場滿足率只有56%,工程塑料和特種橡膠的自給率分別只有35%和33%。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張硯霖指出,預計“十二五”在產業發展規劃和相關政策的引導下,我國工程塑料、氟硅產品、高分子材料產品和特種碳纖維等化工新材料產品將會以較快的速度發展。
白頤也預計,“十二五”期間,我國工程塑料產品的市場需求量將達到378萬噸左右,比2010年增長50%以上,市場自給率將達到41%。
電子化學品是“十二五”發展前景最好的化工新材料產品之一。中信建投證券研究發展部發布的報告指出,保守估計,到“十二五”末,國內電子化學品的年市場需求總額將達到400億~450億元,比去年增加近1倍。就算是在精細化工產業里,有如此市場需求增幅的產品也不多。
石油和化工規劃院院長顧宗勤對“十一五”過后的行業狀況有個總結:產品供應已由“整體數量短缺”轉變為“結構性短缺”。他所說的這個“結構性短缺”指的就是國內目前還產不足需,需要大量進口的產品。據統計,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是國內為數不多的進出口逆差行業之一,2009年行業進出口貿易逆差達到1291億美元。“進出口表上的負值就是市場機會,這些需要大量進口的產品在‘十二五’都會有不錯的市場表現。”顧宗勤這樣說。
白頤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市場供求矛盾較為突出的化工產品主要有合纖單體、丁辛醇、異丙醇、丙酮、甲基異丁基酮、環己酮、醋酸乙烯、TDI、MDI等。這些產品目前國內市場的滿足率基本在50%~70%。
鉀肥一直是我國三大肥種中產不足需的品種,而“十二五”期間,這一狀況不會有根本的改變。根據相關產業規劃,“十二五”時期,我國鉀肥年消費量為800萬~1000萬噸(實物量),而年產量為600萬~800萬噸。屆時,即使鉀肥自給率由40%提高到80%,也還有相當的市場需求要依賴進口產品滿足。
權威報告顯示,精細化工產品將獲得良好的機遇,我國電子化學品需求在5年內有望翻一番。
來源:中國化工報
中國電石工業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9004746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51034
電子郵箱:ccia00@126.com 電 話:(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安慧里 4 區 16 號樓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