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勁推動減排
去年年底去湖北出差,聽省環保局的人說,省環保局十幾個處分成十幾個工作組,一個地市一個組,一個企業一個企業地落實減排措施,一呆就是幾十天。聽說山東還有好多地方都是這么干,各級環保部門都上了第一線,十分辛苦。
眼下,減排到了最要勁兒的時候,見著了一點成果,但是誰也不敢高興得太早,大家知道,這點成果不牢靠,沒準一松勁就又掉下去了。
以往類似的教訓不少。當年關停“十五小”的時候,各級環保部門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出動了幾十萬人次到現場。捷報頻傳,戰果輝煌,各地大批危害環境的小企業被關閉。后來,隨著執法力度的減弱,各地的“十五小”出現反彈,使得關停“十五小”的勝利打了折扣。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光靠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光靠火線沖鋒拼刺刀,可能會取得一時的勝利,但不會獲得徹底的勝利。汲取了歷史的教訓,減排工作有了很大的改進,更加科學和理性,從結構減排、工程減排、管理減排3個方面入手,意圖很明確,要獲取徹底的勝利,盡量不反彈。
看各地減排工作,都是在加大執法力度,出臺的政策也大多是強制性的政策,相比之下,激勵性的政策不多。前些日子,浙江嘉興排污權儲備交易中心掛牌,出臺了一些激勵性的環境經濟政策,這些政策調動了企業治理污染的積極性,可以推動企業主動減排。
當前企業是把減排當作任務來完成的,甚至是當作政治任務來完成的。企業要想完成減排,要投入很大一筆資金,花了錢,完成了減排,企業得到了什么呢?企業被獲準放行通過,可以繼續生產了。盡管企業可以由此得到通行證,他們還是心里不舒服,因為得到這張通行證他們花了很多的錢。有的企業不想花這筆錢,他們想方設法要溜過去、混過去、逃過去,或者能拖一天就一天,總之不情愿治理減排。原因還是利益,企業認為治理減排無利可圖。
嘉興的事例告訴我們:治理減排有利可圖。企業可以通過治理達到污染物減排,企業不僅獲得了一張通行證,還獲得了一張銀行存折,可以將減下來的排污量存入“銀行”,等著它升值,也可以留著自己用,企業今后擴大生產規模時,沒有排污量可不行。如果企業將排污量出售也可以,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都有市場價格,明碼標價。這樣一來,企業在減排上的投入不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有的企業可以獲得較高的回報,有的企業為今后的發展攢下了“空間”。
減排工作不能只使一股勁,除了力劈華山的外家功夫,還要有四兩撥千斤的內家功夫,激勵性的經濟政策往往能夠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當前,減排工作非常需要激勵性的經濟政策。
國家環保總局升為環境保護部之后,協調能力得到了加強,今后應該強化部門間協調的功能。環境管理政策的出口在環保部門,環境經濟政策的出口在綜合部門,環境保護部應該加強與綜合部門的協調,配合綜合部門有針對性地出臺環境經濟政策,激勵性政策與管理政策相結合,才能徹底解決環境問題。
轉載:國家環境和保護部
中國電石工業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9004746號-1
電子郵箱:ccia00@126.com 電 話:(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安慧里 4 區 16 號樓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