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政策法規 > “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系列報道之七

“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系列報道之七

日期:2009-5-15 8:26:27

從吉林省遼源市經濟逆勢上行高速發展
看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成效及政策建議

 

  4月14日,在中科院發布的《2009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作為在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中的遼源市,綜合增長競爭力列全國294個地級市第五位,列吉林省第一位。今年一季度,遼源市面臨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全國全省經濟低位運行的情況下,全市經濟保持了增速不減,逆勢上行,協調高速發展的良好勢頭。

  一、一季度遼源市經濟社會發展實現開門紅

  遼源市緊緊圍繞中央“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促轉型”的總體要求,積極搶抓國家擴大投資、拉動內需的有利契機,超前謀劃,精心組織,狠抓落實。一季度,遼源市經濟保持了增速不減、逆勢上行的發展勢頭,在地區生產總值、全口徑財政收入、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二產增加值、全部工業增加值、建筑業增加值、市本級財政收入和地方級財政收入等8個重要經濟指標上,增長速度排在吉林省各市州第一位,實現了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首季開門紅。

  (一)經濟總量高速增長。遼源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51.3億元,按可比價同比增長23.8%,創近幾年來新高,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8個百分點。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3.7%、29.4%和19.7%。

  (二)財政收入快速增長。遼源市雖相對于全國和全省全口徑財政收入同比下降8.3%和0.3%,但全市全口徑財政收入完成4.7億元,增長57.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0.9個百分點。

  (三)工業經濟強勁增長。遼源市全部工業增加值實現28.1億元,現價同比增長32.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8個百分點。規模以上企業達到310戶,凈增49戶,實現利潤增長6%。工業企業用電量為增長3.2%。

  (四)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增長。遼源市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2億元,同比增長41.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9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億元,同比增長133%。

  (五)市場繁榮金融穩定價格低位運行。遼源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4億元,同比增長23%。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低位運行, CPI總指數為96.7%。金融保險業平穩運行,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貸款余額分別為204.4億元和168.5億元,比年初增加30.4億元和2.5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比年初增加12.1億元。

  (六)招商引資和資本運作取得重大突破。遼源市實際利用外資同比增長69.7%,引進域外資金增長49.6%。先后與國家開發銀行簽訂了40億元開發性金融合作協議、與北京泛華集團、太平洋證券等簽訂了融資合作協議。

  二、遼源市經濟轉型促進高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遼源市經濟保持高速健康發展,主要得益于國家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和《國務院關于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出臺。遼源市作為全國首批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試點,在國家政策措施和省政府的強力支持下,市委、市政府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契機,堅持打轉型牌,借轉型力,堅持以轉型為主線、以投資為主體、以工業為主導、以招商為主角、以民生為根本的發展戰略,積極探索,奮力實踐,措施到位,有力地推動了地方經濟的跨越發展。

  (一)打造接續替代產業群,堅持多元化發展和改革轉制齊頭并進。為了探索具有遼源特色的資源型城市轉型之路,遼源市確定了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健康、裝備制造、冶金建材和紡織”六大接續替代產業,一個新的多元產業支撐的經濟體系正在形成。同時,加大經濟體制改革力度,清除制約發展的深層次障礙。完成了國企改制463戶,盤活資產44億元,卸掉債務68億元,妥善處理了6萬名職工的勞動關系,下崗職工80%以上實現了再就業,改制企業95%以上啟動生產和擴大規模,新安置就業近3萬人。經濟結構悄然發生著變化,民營經濟已經成為遼源市轉型發展主角,地方經濟的自主增長機制正在形成。

  (二)加強重點項目建設,堅持投資拉動和工業興市轉型戰略。遼源市始終把項目建設作為轉型發展的“天字號”工程來實施,連續7年開展工業項目年活動。一是圍繞強勢產業、優勢品牌做大做強上項目。如金剛水泥年產熟料1100萬噸,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熟料生產基地。二是圍繞園區化、集群化發展上項目。如東北襪業園已入園162戶企業,安置就業1.5萬人,形成年產5億雙生產能力。三是圍繞改革發展,盤活存量資產上項目。幾年來,遼源市謀劃實施了一大批財力稅源型工業大項目,確保了財政收入的可持續增長。

  (三)化解轉型發展瓶頸,堅持資本運作與招商引資雙輪驅動。遼源市針對資源枯竭、資金少、外來投資和項目更少的情況,把招商引資作為集聚生產要素、推動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努力建設政府、企業、社會大招商的制度和機制,形成政府組織、企業主體、以商招商、全民招商的濃重氛圍,初步實現招商引資由資金層面轉升到資本層面。先后有新加坡東北工業公司、德國嘉利達、香港柏美集團、中國建材集團、美國好基金等一批知名的企業落戶遼源,初步形成了“商幫”、“扎堆”現象,并逐漸產生裂變效應。同時,積極爭取銀行支持,出臺了促進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獎勵暫行辦法,組織駐地銀行與地方企業的對接活動。

  (四)培育自主創新能力,堅持轉型項目與發展高新技術產品對接。遼源市堅持高位對接、高層次轉型,按照定位準、起點高、成長性強、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要求,打造新的支柱產業。近幾年,遼源市先后引進、開發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一類新藥博安霉素、三環自潤滑軸承、吉東牌優質玉米、鋰離子動力電池等多個高新技術產品。培育了迪康、亞東、博大生物醫藥、輻照新材料、吉東玉米良種培育等高技術產業集群。2008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完成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25%。

  (五)注重改善提高民生,堅持經濟轉型與惠及百姓的協調發展。遼源市始終堅持把人民群眾得實惠,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最大限度地實現轉型發展的成果惠及百姓。如采煤沉陷區治理一期工程,建設住宅72萬平方米,5萬余名礦工改善了居住條件。棚戶區改造開工建設273萬平方米,建成143萬平方米,3.2萬戶居民回遷。城市低保五年為8次提高標準。千方百計抓好就業再就業工作,2008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人數3.2萬人,其中政府出資購買公益就業崗位2000個。市委、市政府下發了《關于推進全民創業的暫行規定》,出臺了“非禁即入”的全民創業和稅收優惠等政策。

  三、促進遼源等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

  幾年來,在國家、吉林省的大力支持和遼源市自身的努力下,遼源市轉型初見成效,在金融危機的情況下能夠保持經濟的高速增長,除了上述原因外,其原經濟總量偏小也一個原因。遼源市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全面振興依然任重道遠。

  遼源市轉型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有:一是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產業層次較低,服務業相對滯后;二是社會民生問題仍然突出,就業和再就業壓力大;三是生態和環境遭到破壞的情況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四是自身造血機能尚未形成,信貸投放、流動資金、發展資本金不足的問題還很嚴重;五是發展基礎仍然脆弱,高速度、高投入、高產出也有高風險;六是人才資源匱乏,尤其是企業主體與擴張發展的承載能力不相適應。我國其他的資源型城市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而其中相當部分城市由于轉型發展較慢,問題和矛盾更加突出。在金融危機中,一些資源型城市受資源型產品價格下降的影響,經濟增長乏力。對正在謀求轉型的資源型城市,除了自身的不懈努力之外,還需要國家和省區在政策給予傾斜,在項目和資金等方面繼續給予重點扶持。

  (一)加快將國發38號文件相關政策落到實處。《國務院關于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7】38號)出臺已一年多,目前國家財力性轉移支付、國家開設東北地區資源型城市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政策已經開始實施,但其他相關配套政策尚未出臺。有關部門要加大協調落實力度,推進可持續發展準備金制度、資源型城市專項貸款等政策措施盡快出臺,加快資源稅改革的步伐,盡快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制度保障。資源型城市財政歷史包袱重,有關部門要在解決資源枯竭型城市廠辦大集體和企業辦社會等歷史遺留問題盡快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

  (二)提高資源型城市轉型專項資金規模和補助比例。資源型城市與其它城市相比,其競爭能力、產業結構和生產要素集聚能力等方面均處于劣勢地位。因此,要加大在政策、項目和資金等方面支持力度。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設立的東北地區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專項資金規模僅為1億元,與需求相去甚遠,建議增加資金規模,提高補助比例,并將支持范圍擴大到國家給予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支持的資源枯竭型城市。在國土整理、沉陷區復墾、生態恢復等方面,有關部門要加大專項資金支持力度,以確保資源型城市耕地面積和環境、生態的恢復治理。

  (三)建議搭建促進轉型發展專項融資平臺。建議國家開發銀行、農發行等金融機構建立對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專項貸款。同時各資源型枯竭型城市可以利用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貼息等辦法吸引投資,建設能夠大量吸納就業中小項目,鼓勵支持發展中小企業。

  (資源型城市發展處供稿)

中國電石工業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9004746號-1

電子郵箱:ccia00@126.com 電 話:(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安慧里 4 區 16 號樓501室

日本道二区在线视频观看,久久精品免费精品视频,久久精品观看2020,九九热久久这里精品16
亚洲国产精品线播放 | 亚洲日本三级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乱码 | 久久精品少妇一级 | 天天天天香蕉线视频国产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专区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