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總公司總經理傅成玉4日在“全球智庫峰會”上表示,一個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發展方式是建立一個高標準的職工健康安全生產和環境標準。
傅成玉表示,如何使企業在經濟發展、利潤增加的同時,使社會財富增加,使職工和社會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健康生活提高,使我們的環境質量越來越好,這是我們企業和每一個員工的責任。
傅成玉認為,一個國家如果只追求經濟發展,這個國家的發展是不能持久的。一個企業只追求利潤,這個企業是不可持續的。所以,一個企業建立一個高標準的職工健康安全生產和環境標準,本質上是一個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發展方式。
傅成玉是在能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分論壇分組討論時做上述表示的。
以下為發言實錄:
傅成玉:謝謝陳新華先生。我想我們在下面各位都可以舉手發言,就健康、安全和環境標準問題,因為這在發達國家好像不是一個太大的問題。對中國提出這個,是比較有現實性的意義,因為中國這三十年來發展得非常快,已經快速地進入到工業化中期。但是無論是從國家還是從企業特別是企業方面,對于職工健康、生產安全和環境的標準,應該說還是相對比較低的,在這個方面,對于中國政府和中國企業來說,尤其有必要。
從這個角度上看,建立一個高標準的職工健康生產安全和環境標準,不僅僅是一個國家、是一個企業的管理問題,更重要的是一個企業、一個國家的生產和發展方式問題。實際上我們一個企業追求什么樣的發展目標,什么樣的發展方式,與這個國家追求的發展方式是相一致的,所以一個企業的健康安全和環境標準,也反映了一個國家在這個領域的整體標準和水平,特別是如果一個低標準的職工健康、安全生產和環境標準,反映了這個國家、這個企業追求的發展方式是低水平的。中國政府在2003年就提出來,要走新興工業化道路,提出了科學發展的理念,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開展了節能減排,應該說,在這個方面的力度還是很大的,特別是提出來怎樣走新興工業化道路的問題,明確提出來,要走一條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興工業化道路。這對中國來說,就提出來一個在13億人口同時進行工業化的時候,怎么樣走一條與12億的ODCE國家的人口所經過的工業化不同的道路。
在這個方面,我覺得對我們中國的企業、中國的政府、中國的人民是一個巨大的考驗。這條道路不僅是中國需要艱苦奮斗,要走成功的道路,也是一個和世界共同發展、共贏的一條道路。如果我們按照現在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道路,全世界都承受不起對資源和能源的消耗,所以我們必須走一條低消耗、少污染或者不污染的道路。健康、安全、環保體系的建設,就決定了我們發展方式、發展道路問題,對國家是這樣,對企業也是追求什么樣的發展模式問題。這是一。
第二個問題,我們企業的責任是什么?
企業是社會公民,企業在廣泛的社會關系中存在和發展,我們在為社會、為我們的人民提供經濟價值的同時,我們也在消耗資源、消耗能源,也是環境污染的一個制造者,也是重大安全事故和職工健康問題的一個重要來源。所以我們作為企業,要自覺地履行社會責任、經濟責任和環境責任,企業的發展最終要有利于人類和社會的進步、人類的自我的發展。如果我們導致重大安全事故,讓我們的職工在創造社會價值的同時,壽命也短了,得了各種疾病,同時我們又污染了環境,讓我們的子孫后代受更大的傷害,我想這樣的企業不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我們企業生存和賴以經營的資源,本身都是社會資源,所以企業對職工健康、對安全生產、對環境保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個國家如果只追求經濟發展,這個國家的發展是不能持久的。一個企業只追求利潤,這個企業是不可持續的。所以,一個企業建立一個高標準的職工健康安全生產和環境標準,本質上是一個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發展方式。所以我們在發展的同時,如何使企業自身有可持續發展能力,如何使企業在經濟發展、利潤增加的同時,使社會財富增加,使職工和社會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健康生活提高,使我們的環境質量越來越好,這是我們企業和每一個員工的責任。
所以我想介紹一下我們中海油,基于這個認識,我們多年來已經用我們石油工業的國際標準引進到公司來,應該說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當我們公司一成立的時候,我們就和國際石油公司合作,在那個時候,我們是不懂國際標準的,所以我們就把它整體搬過來了。經過實踐,我們發現這里對我們企業自身的發展非常好,有幾個方面可以表現出來:我們的安全標準遠遠高于我們國家要求的標準,我們的環境標準遠遠高于國家要求的標準,在大多數領域也是這樣。
我們的職工健康活動,過去中國人很窮的時候,我們不太研究健康問題,主要解決吃飯問題,現在不研究職工和人民健康問題,這不僅是國家不負責任,我們作為企業的管理者也是對員工的不負責任。所以從這幾個方面,我們基本上都是高于國家標準。比如說我們的職工健康,除了每年體檢以外,我們在海上從事生產作業的,每一個航班,就是出海之前,都要重新再檢查,我們有四證,沒有這個證是不能出海的,其中就有一個健康證。比如有重大疾病的,不適應在海上工作的疾病,是不允許出海的。我們已經建立所有職工的健康安全檔案,企業為職工提供一個健康、安全的工作環境,成為了企業的責任。工作環境過去在中國企業不太講究,說工作環境是不是健康。陳新華博士剛才講的,我們跟外國公司合作以后,把這個作為我們的一個企業經營的理念。
再就是我們的安全標準。無論是在設施、設備的安全標準和工作環境的安全標準,都要求非常高。盡管我們的企業不斷地發展壯大,我們前五年是從經濟總量上,把一個中海油變成了三個中海油,我們用了五年時間,但是我們的員工沒有大批增加,我們的安全健康、環境保護的標準沒有降低。在環境領域,我們過去國家要求,比如說我們在海上采油的時候我們要排放水,國家規定,含油量在50個PPM的水,我們沒有超過30個PPM,但是考慮到我們的油田生產是幾十年要在這兒,特別是我們的內海,包括我們的渤海灣,幾十年不斷地排放,盡管你的標準是達標的,低于標準,但是總量會不斷增加,所以我們公司重新制定的標準,新開發的油田,不能再有污水注入,要把達標的污水重新注入到地下,成本會增加,但是社會效益更好,對企業來說,減少了一些利潤,增加了一些難度,但是對社會來說,增加了非常大的好處。這是一個方面。
第二個方面,就是考慮到中國13億人口同時搞工業化,如果我們再考慮到四大金磚以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這差不多有30億的人口同時在搞工業化,這是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經歷過的體驗,對資源、對能源的需求和消耗將是無法想象的。現在OECD國家12億多人口在石油的消耗上平均每年每人17桶,我剛才說的30億人口,每人每年消耗將近3桶或者是3桶多。
如果這30億人口消耗達到5桶的話,這5桶是現在今天OECD國家的消耗量的三分之一還不到,應該說不高,但是,這對原油的增量這一項,到2020年就需要2000萬桶一天。如果我們想象5桶搞工業化是不可能的,那么我們的人類,這不是任何一個國家的問題,這是人類的共同問題,那么我們就要走另一條路,這條路現在在世界、在聯合國各個國家都在研究所謂的清潔能源、綠色能源或者新能源問題,但是應該說,這一塊到今天和我們可預見到的工業發展,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是不可能完全解決的,它會解決將來需求增量的一部分,但是不可能滿足30億人口工業化對資源能源消耗增量的全部。
我們國際能源署的署長在這兒,現在的石油工業每年的自然遞減率大約在9%,如果我們按4.5算,就滿足今天的產量不變,20年后,也在每天增加2000萬桶,如果考慮剛才說的,一天增加4000萬桶的話,我相信我們現在石油工業手上有的儲量和即將能發現的儲量是不能解決這個問題的。新能源也不能完全滿足,傳統能源也不能完全滿足,但是我們人類沒有走到末日,我們仍然可以解決30億將來甚至48億人口貧窮或者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那就要我們在觀念上創新,在技術上創新,在管理上創新。觀念上創新,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傳統能源和新能源相結合,就是在新能源和傳統能源建立一個能源鏈,形成這個能源鏈有一些關鍵技術的突破。對于我們中國來說,我覺得有兩點:
第一,我們現在的能源消耗完全可以產生再翻一番的GDP總量。我不需要增加那么多的能源,我們將來20年發展仍然可以有保障。這個原因是什么呢?不是我們單體能源消耗過高,這僅僅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我們的能源效率太低。能源效率方面,我們從煤開采到運輸到發電,發出來電再到我們用電,煤的熱量僅僅使用了不到四分之一,就是25%。如果我們再增加10%,我們消耗同樣的能源,我們的GDP就增長不止30%。這就是說,中國在做減法上大有文章可做。
第二,我們在能源使用冊的節約上,我們目前浪費也非常大。所以現在如果使用分布式能源的消耗辦法的話,我們又會節約大量能源。
第三才是目前強調的節能減排所做的,比如電燈的節能、建筑材料的節能,我們單體生產過程中的節能,如果我們把三個方面加在一起的話,我們僅做減法就可以實現我們GDP的快速增長,不增加能源消耗、不增加污染。第二個方面就是要考慮把傳統能源,目前我們70%的能源消耗是煤,我們不改變這個70的消耗,如果我們改變了,就要消耗更多的油,我相信全世界支持不了中國的發展,這個煤的核心問題是環境問題,我們如何把臟煤變成清潔煤,在轉換為清潔煤的過程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現在中國在這一方面已經有非常好的技術突破。我相信再過五年左右時間,通過大型工業實驗,這個技術會實現一個完整的突破。
另一方面就是我們把風能、太陽能甚至氫能、生物質能與煤的問題結合起來,煤的唯一的問題就是二氧化碳的問題,其他的二氧化硫的問題,不是我們今天在技術上不擔心的,唯一的就是二氧化碳,在國際上目前主要精力、主要研究方向是二氧化碳的搜集、儲存、運輸。中國的方向是二氧化碳的再利用、再循環,把二氧化碳資源化。我覺得我們這條路走得也是對的,它就需要把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綜合形成一條能源鏈,解決了二氧化碳的利用和循環問題。這個技術在不遠的未來幾年也會有重大突破。所以我覺得世界沒有走到末日,中國沒有走到末日,我們仍然有非常好的光明未來,但是我們會減少對石油的依賴,所以這一點,在這兒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目前的工作和所形成的一些看法,由于時間關系,我想再留幾分鐘給大家評論。
來源:鳳凰網財經
中國電石工業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9004746號-1
電子郵箱:ccia00@126.com 電 話:(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安慧里 4 區 16 號樓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