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氯堿產業熱議中東乙烯涌進的影響
中國電石網訊:最近幾年,關于中東乙烯將要沖擊中國市場的消息和討論不絕于耳。此前業內的關注點普遍集中于中東乙烯對國內乙烯產業的影響上。然而,CCIN記者最近在采訪中發現,另一個產業受中東乙烯的影響可能更大,只不過這種影響既有消極方面,也有積極方面。這就是中國的氯堿產業。
中東乙烯 必然要涌向中國
由于具有得天獨厚的油氣資源優勢,中東地區正在成為世界上乙烯生產成本最為低廉的地區。
統計顯示,未來2~3年內中東地區每年將新增800萬噸的乙烯產能。隨著新裝置的投產,屆時,新增乙烯產能有望大部分東移,向具有巨大潛力的亞洲市場尤其是向中國和印度市場轉移。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的統計資料顯示,中東地區的乙烯衍生物2008年以后產能以每年1.8億噸的幅度增長。其中,有1.7億噸產能用于出口,約一半的產量出口到東亞地區。而中國是這些產品的主要接收地。尤其是今年上半年,中東乙烯產品對亞洲等主要市場的供應量大幅增加,幅度超過50%。預計到2015年,中東地區聚乙烯、乙二醇和聚丙烯等石化產品對中國的出口量合計將達到1682萬噸。
在半個月前結束的第11屆中國氯堿論壇上,原中國石化聯合會副秘書長馮世良在談到世界石油化工發展趨勢時表示,我國乙烯自給量不足,每年需要大量進口以彌補市場缺口。2009年,國內有乙烯企業21家,25套生產裝置,年生產能力為1222.5萬噸,年產量為1069.7萬噸,國內自給率僅為45%。據他預計,2010年國內乙烯生產能力將達到1470萬噸,到2015年將達到2000萬~2300萬噸,屆時自給率將會有所提高,但國內乙烯產品供應不足的狀況將長期存在。2001~2008年,中東乙烯產能增長近一倍,達到1474萬噸/年。沙特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乙烯生產國,伊朗首次躋身世界10大乙烯生產國之列。而中東地區石化產品的需求增長十分有限,新增產能的80%將用于出口。預計2010年之后,中東過剩的乙烯產品,在滿足西歐缺口后,將大量涌向亞洲尤其是中國市場。
對氯堿產業影響 有利有弊
乙烯是氯堿生產的重要原料之一。CCIN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涌入中國的中東乙烯將會影響我國氯堿產業的原材料結構,進而對國內氯堿行業布局產生影響。具體影響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對乙烯法聚氯乙烯企業是利好,他們有望利用到廉價的原料;另一方面,電石法聚氯乙烯企業將會相應地受到較大沖擊。
在此前舉行的第11屆中國氯堿論壇上,有關專家認為,近年來國際原油價格一路走高,也帶動了包括聚氯氣乙烯在內的一系列乙烯下游產品生產成本的迅速提升,東部沿海地區氯堿工業特別是聚氯乙烯產業因此承受了較大的運營壓力。而伴隨中東地區大量新建低成本乙烯裝置的投產,全球乙烯等石化產品市場供應將大量增加,價格將有望下行。這對國內主要位于東部的乙烯法聚氯乙烯企業而言是利好——近年來困擾他們的成本壓力有望得以緩解。這也有助于改變長期以來國內乙烯法聚氯乙烯生產企業面對日、韓等國乙烯基產品供應商時議價能力偏弱的被動局面。
據CCIN記者了解,受巨大的成本優勢吸引,目前國內有條件采用氯乙烯作為原料的生產企業也開始轉而尋求成本相對較低的進口原料。在采訪時有聚氯乙烯企業就向CCIN記者透露,如果價格合適,他們今后采購原料時會考慮采用來自中東的廉價乙烯。中國氯堿工業協會技術部主任張鑫也告訴CCIN記者,由于低價中東乙烯給國際市場帶來的變數,中國氯堿企業在利用國外資源上有了更多的選擇。以前由于種種原因,國內還沒有聚氯乙烯企業采用來自中東的原料,企業的原料進口地大多為俄羅斯、韓國等。但是在市場情況有變的背景下,目前國內有不少氯堿企業正在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他們也在進行選擇。如果物流等成本合適,企業可能會計劃采用來自中東的乙烯生產聚氯乙烯產品,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我國電石法聚氯乙烯企業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而電石法聚氯乙烯企業將會受到一定沖擊。得益于儲量豐富的煤炭資源和成本相對較低的電力資源,最近幾年我國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電石法聚氯乙烯項目一直在快速發展。據了解,在我國2010年投產的項目中,采用電石法生產工藝的項目有10個,新增總產能為294萬噸;而乙烯法聚氯乙烯項目只有2個,產能為70萬噸。電石法聚氯乙烯在市場中的比重仍呈現出進一步擴大的趨勢。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中東乙烯涌進之后,將對國內電石法聚氯乙烯造成壓力。“如果中東乙烯進來的話,肯定會低于電石法聚氯乙烯的成本。”中石化齊魯分公司副總經濟師張仁武此前在接受CCIN記者采訪時表示了他的擔憂。他的擔憂并不是個例。接受CCIN記者采訪的專家普遍認為,中東乙烯進來后,電石法聚氯乙烯的競爭優勢將可能變小,這可能會對氯堿工業的結構產生影響。中國氯堿工業協會秘書長張文雷最近就強調,東部地區今后不應再新建電石法聚氯乙烯裝置,而是應鼓勵依托周邊新建乙烯項目和港口進口乙烯基原材料便利的優勢,發展大型乙烯氧氯化裝置并配套氯資源多次利用項目,推動氯堿產業的升級。
無論利弊都不會一步到位
在CCIN記者采訪過程中,不少業內人士也表示,任何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對于國內氯堿企業來說,獲利的不應盲目樂觀,獲弊的也不應盲目悲觀。
對于乙烯法聚氯乙烯企業來說,要順利的用上中東乙烯也并非一蹴而就。首先,目前國內真正擁有乙烯氧氯化裝置的企業只有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氯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齊魯石化公司、天津LG渤海化學有限公司、新浦化學(泰興)有限公司這5家企業。因此,可以說目前國內大多數氯堿企業自身還不具備大量直接利用乙烯原料的裝置條件和技術條件。因此,要實現直接利用低成本乙烯原料,國內企業仍需要一定的時間和資金投入。其次,中東地區低成本乙烯裝置的大量投產,從長遠來看必將拉低全球乙烯及下游衍生物的制造成本,但是短期內其對乙烯價格的影響將受到諸多復雜因素的左右。國內氯堿企業直接從中東地區乙烯項目的投產中獲利仍需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再次,目前國內企業缺乏對進口乙烯價格的話語權。目前的情況是,我國進口乙烯的物流及渠道等很多方面均掌握在國際大型貿易商手中。單一的乙烯原料供應渠道和話語權的缺乏,增加了進口原料波動對企業生產及盈利的影響。
對于電石法聚氯乙烯企業來說,盡管中東產品會帶來一定沖擊,但這也是提高自身技術水平的一個契機。中國石化聯合會副會長趙俊貴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應該以一種開放的心態來看待這個問題,“中東石化產品的進入當然會影響到中國的石化市場。但長期看,這些產品更像是一股活水,會促進整個產業鏈的調整,保持市場的活力”。
其實,不管是乙烯法企業還是電石法企業,提高自身競爭力、調整產品結構已經成為第一要務。中國氯堿工業協會理事長李軍表示,今后氯堿工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優化布局,促進和推動行業整合,根據現實條件確定東西部的發展方向:西部要依托煤炭電石等資源追求規模化,打造大型的電石法氯堿企業;而東部則依托市場、港口等優勢,發展大型乙烯法聚氯乙烯、精細化工產業。
CCIN記者了解到,國內有不少氯堿企業也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上海氯堿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何剛對CCIN記者表示,受國家政策和市場競爭激烈的影響,老的氯堿企業只有走差異化道路、發展高端產品才能生存和發展。目前,該公司1萬噸/年規模的氯化聚氯乙烯材料生產項目的施工已于今年5月全面展開。該項目投產后,有望改變我國氯化聚氯乙烯生產裝置規模過小、產品質量過低的局面。
業內預計,今后兩三年中東乙烯產品將大量涌向亞洲尤其是中國市場。
來源:中國化工報
中國電石工業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9004746號-1
電子郵箱:ccia00@126.com 電 話:(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安慧里 4 區 16 號樓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