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和化工企亟需建立產業損害預警機制
近日,就在業內都認為國內乙二醇市場存在供給缺口的時候,商務部發出了預警信息,從全球市場看,乙二醇產能已大大過剩,預計到今年底過剩量超過500萬噸,中國市場面臨中東低成本產品的沖擊,國內乙二醇產業可能遭遇損害,企業需及早做好準備。
今年還未過半,商務部已經屢屢發出預警信息:草甘膦、三聚氰胺、聚酯纖維、PVC膠膜等,多種化工產品在國外遭遇貿易救濟調查。因此,建立產業損害預警機制,對于國內諸多行業,尤其是石化行業來說,具有重大意義。
產業損害預警機制就是通過對貨物進出口等國際貿易數據異常情況進行連續性監測,分析其對國內產業的影響,及時發布相關預警信息的機制。目前,很多國家和地區出于保護本地產業安全的目的,也建立了類似的產業損害預警體系。
2005年商務部產業損害調查局與中石油、中石化、中國海油、中國化工、中化集團、原中國石化協會、中國化工信息中心等共同建立了石油和化學工業產業損害預警機制。在這個平臺上,政府、企業、協會和研究機構結合各自開展的產業損害預警工作,探討預警工作方式,確定敏感產品,在定量分析的基礎上判斷預警趨勢,評估預警效果,前瞻性地提出預警預報。有關部門還在每個季度定期召開石化行業產業損害預警通氣會,通報各方重點關注的問題以及異常產品清單,交換各方信息,發布預警信息。
目前,在我國遭遇的國際反傾銷案件中,近80%涉及到化工產品。不僅數量多,而且有從以前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產品向高附加值產品發展的趨勢。但就目前情況而言,化工產品的出口預警難度相對比較高。
第一,化工產品尤其是化工原料和中間體,物理化學性質容易界別,同類產品定義明確,極易引起反傾銷。
第二,化工產品尤其是精細化工產品涉及領域非常廣,在經濟、軍事等領域經常具有戰略意義,關系到國計民生。為了抑制發展中國家相關產品高端技術的突破,發達國家常常通過貿易手段打壓發展中國家的這一產業。
第三,化工產品的反傾銷措施對產業的救濟效果特別明顯,別的國家因此都愿意選擇化工產品進行反傾銷。同時,由于化工產品的數據收集、核實相對比較快,對方的貿易救濟程序可以很快啟動,預警難度較大。
面對貿易摩擦可能不斷加劇,國際貿易環境出現復雜變化的情況,應進一步完善產業損害預警機制,維護企業利益。一是加大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監測力度,及時發現和反映企業和產業受損害的情況;二是加大對重點國別進出口產品的監測力度,及時發現損害苗頭,通過多邊協商、產業間對話等措施及時避免摩擦;三是加大預警信息發布力度,為公眾和企業做好公共商務信息服務工作。
而對于石化企業自身來講,首先,企業應該密切關注預警信息。根據政策導向,調整產品結構和經營策略,加強市場調研,主動規范貿易秩序,及早做好遭遇反傾銷的應對措施,并按照國際通行規則管理企業,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其次,要學習國際規則,提高運用貿易救濟措施的意識。在面對不公平貿易行為、遭遇貿易摩擦案件時,企業應敢于尋求貿易救濟手段的保護,充分準備,積極配合調查,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
來源:慧聰化工網
中國電石工業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9004746號-1
電子郵箱:ccia00@126.com 電 話:(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安慧里 4 區 16 號樓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