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從數字看,環保部門對這家污染大戶下手不可謂不狠,處罰不可謂不重,但何以“鎮不住”企業違法排污呢?3000萬元可不是個小數字,拿出這么多罰款,足以讓一個實力不強的企業倒閉,但這家化工廠為何就不心疼呢?
據調查,原來3000萬元只是開出的罰單,絕大部分并沒有兌現。這天價罰金只是一個嚇唬麻雀的“稻草人”,所以企業毫不畏懼。
那么受罰企業為何敢打“白條”?據環保部門透露,該企業是老牌國企,曾經為國家作出過大的貢獻。看來,國企的身份與榮耀成為環保執法的“攔路虎”與“絆腳石”。而企業方解釋說,工廠生存難,沒錢交罰金,主管單位正在同政府部門協調。筆者以為,最讓人擔心的恐怕就是這“協調”二字,因為一“協調”,很可能就將巨額罰款消弭得無影無蹤,起碼大打折扣,但消弭或打折扣的絕不僅僅是罰金,更是法律的公正與權威。
排污“釘子戶”有著對抗法律的“堅強意志”和堅忍不拔的韌性、磨勁,靠“稻草人”是鎮不住、嚇不倒的,必須動真格。實際上,現有法律賦予環保部門的手段與空間還很大,比如對拒繳罰金的企業,環保部門有權申請法院強制執行,企業沒錢上繳的,必須變賣資產,直到破產。然而,目前地方環保執法部門卻避開這些法律路徑不走。
環顧現實,環保罰款被打“白條”的現象并非個別,這既損害了法律的公信力,也讓那些排污“釘子戶”增強了抗法“耐藥性”,而變得肆意妄為。在環保引發舉國關注的今天,環保與人民生活福祉息息相關。此時,環境執法必須零容忍,無論是什么性質的企業,只要違法排污,該罰款的一定要兌現到位,迫使受罰企業對環保法律法規產生敬畏感,決不能網開一面。否則這些“釘子戶”就無治污達標的積極性、責任心和緊迫感。
來源:中國化工報
中國電石工業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9004746號-1
電子郵箱:ccia00@126.com 電 話:(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安慧里 4 區 16 號樓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