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提高節能增效水平
通過節能增效和生態環保推進經濟結構調整,不僅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現實和長遠需要,而且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一個關鍵舉措。加強節能增效,不僅可以減少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帶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而且可以給企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有效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結構調整。
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我們的基本國策。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為此,一要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要以解決飲用水不安全和空氣、土壤污染等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加強綜合治理,明顯改善環境質量。要落實減排目標責任制,強化污染物減排和治理,增加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種類,加快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加大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有效控制城市大氣、噪聲污染,加強重金屬、危險廢物、土壤污染治理。要嚴格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環境影響評價,強化執法監督,健全重大環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責任追究制度。與此同時,還要完善環境保護科技和經濟政策,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費制度,建立多元環保投融資機制,大力發展環保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涉及技術與裝備、產品和服務等方面,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市場潛力大、帶動能力強、就業機會多的特點。高效節能設備的推廣、終端用能產品的升級換代和節能服務產業的發展,將形成巨大的市場需求。隨著全社會節能環保意識的增強,國內對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品的需求還會持續擴大。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又具有很強的外部性,發展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可以改善生態環境,保障能源安全,產生明顯的社會效益,從而達到經濟發展和節能減排的雙贏效果。企業應關注與節能環保相關的投資領域,關注節能技術和相關產品的推廣、資源回收和綜合利用、“三廢”治理等投資方向。
二要大力推廣建筑節能,轉變建筑業發展方式。從全球范圍看,建筑能耗約占全社會總能耗的30%。當前,我國更是全球最大的建筑市場。大力推進建筑節能,不但能夠直接減少建筑能耗,而且有利于轉變建筑業發展方式,發展綠色經濟、緩解能源壓力,對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我們必須抓好建筑等重點領域的節能工作,查找分析突出問題,總結推廣成功經驗,促進建筑節能工作全面展開。應努力做到標準先行,既要進一步明確并嚴格落實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的標準和要求,使其符合民用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又要加強對新增建筑的節能管理,著力抓好其設計、施工階段執行標準的監管力度,確保其施工階段執行節能強制性標準的比例不斷提高,從源頭上遏制高能耗建筑物的產生。與此同時,還要大力推進建筑科技創新,一方面努力在墻體保溫、門窗保溫、綠色照明等領域實現新的更大的技術突破;另一方面,進一步加強成熟、適用新技術的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鼓勵和扶持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領域的規模化利用。
三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構建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要推行循環型生產方式,加快推行清潔生產,在農業、工業、建筑、商貿服務等重點領域推進清潔生產示范,從源頭和全過程控制污染物產生和排放,降低資源消耗。要加強共伴生礦產及尾礦綜合利用,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要推進大宗工業固體廢物和建筑、道路廢棄物以及農林廢物資源化利用。要按照循環經濟要求規劃、建設和改造各類產業園區,實現土地集約利用、廢物交換利用、能量梯級利用、廢水循環利用和污染物集中處理。要健全資源循環利用回收體系,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加快建設城市社區和鄉村回收站點、分揀中心、集散市場“三位一體”的回收網絡,推進再生資源規模化利用。要加快完善再制造舊件回收體系,推進再制造產業發展。要建立健全垃圾分類回收制度,完善分類回收、密閉運輸、集中處理體系,推進餐廚廢棄物等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要倡導文明、節約、綠色、低碳消費理念,推動形成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要開發應用源頭減量、循環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產業鏈接技術,推廣循環經濟典型模式。
四要加強科學管理,提高節能增效整體水平。要落實節約優先戰略,全面實行資源利用總量控制、供需雙向調節、差別化管理。要加強能源和礦產資源地質勘查、保護、合理開發,形成能源和礦產資源戰略接續區,建立重要礦產資源儲備體系。要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強化規劃和年度計劃管控,嚴格用途管制,健全節約土地標準,加強用地節地責任和考核。要進一步完善支持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財政和稅收政策,重點支持共性技術、核心技術等領域的研發和引進。要發揮政府綠色采購的市場導向作用,完善綠色采購名錄,加大綠色采購力度。要鼓勵企業采用新技術,改善工藝流程,挖掘設備潛能,提高生產過程的能源利用效率,實現技術節能。要通過優化管理流程,提高生產、經營效率,不斷提高節能增效水平。
來源:經濟日報
中國電石工業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9004746號-1
電子郵箱:ccia00@126.com 電 話:(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安慧里 4 區 16 號樓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