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媒報道,淡水危機研究機構Circle of Blue的資深編輯基斯·施奈德(Keith Schneider)在華盛頓智囊機構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介紹了新近發布的有關中國水資源和能源生產之間矛盾的報告“中國之瓶頸”(Choke Point: China)。
施奈德說,在令世人驚嘆的高速增長的背后,中國的發展其實深藏著危機。他指著被他稱作“國鳥”的巨型建筑塔吊圖片說:“(中國)每個城市都有數千個這樣的建筑項目。他們是最大的混凝土市場,最大的玻璃市場,也是最大的鋼鐵、汽車,以至所有商品的市場。現在,中國的經濟又在從出口驅動型轉向內需推動型。他們在以前所未見的速度建造著城市。在中國水利部,他們問我們認為該怎樣做?我們說,你們可以降低GDP增速,進口更多的煤炭,在農業方面做出改進,也可以清潔污水等。”
但是,他承認,這些都意味著政策和市場需要重大調整;而中國的市場如果有所變化,又會牽涉到全球的神經。
施奈德說,在中國從上到下,沒有人表現出少賺錢、少干活的愿望;而增加煤炭進口則涉及這個巨大的能源部門的利益,影響到大量的就業機會。
說到底,這些問題反應出的,都是中國面臨的水資源匱乏現狀。
文章稱,施奈德所在的Circle of Blue是智囊機構太平洋研究所的一個淡水危機分支機構。該機構與威爾遜中心所屬的中國環境論壇合作,向中國的10個省份派出了4組研究人員和攝影師。他們在中國之行后,編寫了這部名為“中國的瓶頸”的報告。
研究人員在中國看到水資源和能源需求之間的競爭矛盾;中國對能源的需求,尤其是對煤炭的需求,已經超過了淡水資源的供應。
施奈德說,中國南部擁有全國80%的淡水資源,而大多數的能源卻蘊藏在北部,其中主要是煤炭。因此,他們希望了解的一個問題是,有這樣巨大的地理偏差,中國是如何實現高速增長的?
他說,中國每年用水量為5999億立方米,而中國可利用的淡水資源有2.42萬億立方米。他說,在對中國遼闊的水資源進行了解當中,他們的發現有喜有憂。他說:“好的一面是,它的淡水消耗增長每年只有1%;大約每年增長10億立方米。而糟糕的一方面是,它每年喪失1.5%的淡水資源;每年失去大約350億立方米淡水。如今中國的淡水資源比10年前減少了3500億立方米的水資源。”
在談到可喜的一面時,施奈德說,中國在1995年到2010年的15年間經濟增長了8倍,但用水增長年平均只有1%。他說,中國在節水方面做出了鮮為人知的努力,其中一個方面就是改進了耗水巨大的燃煤熱電技術。
他說:“他們現在在燃煤方面比從前更有效率。他們目前發電耗煤比從前少20%,用水也降低了18%。現在,他們在各地建造這樣的熱電廠。”
文章稱,這份報告說,中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有效地實施與執行了一系列節水與提高用水效率的措施。施奈德說,他們接觸了工程師、工廠經理和工人,看到他們運作著中國尖端而強大的能源和水設備;他們也從學術界和政府官員那里了解到,中國的節水政策顯著地降低了浪費,將用水從農業向工業轉移,并減緩了全國水消耗量的增長。
但是,他們也發現了令人堪憂的一面:那些具有開拓精神的企業家和政府官員沒有完全意識到,或者不愿承認,水儲量減少與能源需求上升之間日益嚴峻的問題將成為未來中國發展的瓶頸。
施奈德說,中國僅在長江流域擬建、在建和現有的大壩數量就有150個;同時還在進行雄心勃勃的水資源調動計劃。但是,施奈德說這些都不足以,甚至接近于解決中國存在的能源和水資源之間的瓶頸問題。
這個矛盾中最集中地表現在煤炭需求和水資源匱乏方面。施奈德說,即便中國今后10年仍能做到節水和有效用水,仍滿足不了煤炭用水的增長。他說:“年用水增長1%,就算今后十年里每年經濟增長10%,那是個很高的數字,到2020年時,用水仍將會達到6700億立方米。那將比現在多出710億立方米。”
施奈德說,目前占水消耗總量23%的煤炭工業,到2020年時,年用水量將比現在高出500億立方米;也就是說,屆時年耗水總量上比現在增加的710億立方米中,煤炭工業用水就占到500億立方米。
施奈德說,由于能源價格上漲,中國經濟面臨新的通脹壓力;即便中國開始大規模利用淡水消耗很少的新能源,但如果沒有新的煤炭資源供應,能源市場將會惡化。他說,中國雖有足夠的煤炭儲量,但水資源的匱乏,將成為它的發展瓶頸。
來源:中國化工報
中國電石工業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9004746號-1
電子郵箱:ccia00@126.com 電 話:(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安慧里 4 區 16 號樓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