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消息,近年來,大江大河附近越來越密集的化工企業已經成為飲用水源最大的隱患。全國約81%的化工石化項目布設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區等環境敏感區域。
2012年6月27日,受國務院委托,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了《國務院關于保障飲用水安全工作情況的報告》,他在報告中指出,我國城市飲用水安全保障存在水源地水質狀況不容樂觀、供水水質不達標等問題。
據水利部2007年對全國661個建制市和1746個縣級城鎮的4555個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的調查顯示,約14%的水源地水質不合格,環境保護部2011年對地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環境狀況調查顯示,約35.7億立方米水源水質不達標,占總供水量的11.4%。
杜鷹還特別指出,湖泊富營養化,藍藻水華頻發,河流型水源地安全隱患多導致極易發生突發性水污染事件。大量工業項目布設在江河沿岸,不少尾礦庫位于飲用水水源上游,大江大河及周邊的流動源污染風險較大,直接威脅飲用水安全。
現實的情況是,近年來,飲用水突發事件處于高發態勢。“十一五”期間,全國發生的重特大突發環境事件中,涉及飲用水安全的占70%,而且都經歷了很長時期才消除了污染影響。
在環保部有關負責人看來,與飲水突發事件高發態勢不相適應的是,飲用水環境應急管理工作嚴重滯后。
特別是一些地方政府、環保部門、企業的應急準備不足:應急預案粗放、可操作性差,相關部門聯動和跨界聯動機制未建立,發生爆炸、火災、泄漏、翻車事故后,消防水外排影響到飲用水水源地事件屢屢發生。
飲用水源環境應急管理體系亟待建立
江河沿岸的工業項目成飲用水源隱患的問題,已引起環保部門重視。2011年9月,環保部專門召開了全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應急管理工作會,要求各地盡快落實水源地風險防范措施,全面提升環境應急管理能力,利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在全國基本建立飲用水水源地全過程環境應急管理體系。
事實上,“十二五”規劃也已經提出,這個5年,要以解決飲用水不安全等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防范環境風險,健全重大環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責任追究制度。
環保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就如何構建飲用水源的環境應急體系,是有明確而細致的方案的,包括要求各地盡快建立起水源地風險源管理系統,落實風險源的風險防范主體責任;地方政府要構建水源地連接水體風險防控屏障,在重要的連接水體上建設風險防控工程,制定風險防控方案,有手段、有措施控制污染范圍等。
應急體系還包括要建立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凡是水源地可能受到跨界污染影響的,上下游都要建設跨界預警信息交流平臺,及時通報有關信息。
一位長期從事環境執法監管的官員說,自從松花江事件之后,國家層面排查、應急的規則制度已經出臺了不少,環保部也組織過多次的拉網式排查,可為什么一個企業污染一條河的事故還會屢屢上演?關鍵是企業的重視不夠,地方的監管不夠。
國家層面的排查,一年到每個省份也就一兩次,如果光指著這一兩次高級別的監管,根本制約不了環境違法行為,也做不好事故的應急處置。
中國電石工業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9004746號-1
電子郵箱:ccia00@126.com 電 話:(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安慧里 4 區 16 號樓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