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后金融危機時代,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全球經濟結構加快調整,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孕育突破,經濟全球化進一步向縱深發展。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隨著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經濟增長內生動力顯著增強,我國經濟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為適應新的形勢、新的任務、新的要求,引導電石行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努力提高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增強電石工業的競爭力,特編制本規劃。
一、“十一五”我國電石工業發展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間,受原油價格大幅度上漲的拉動和以電石乙炔為原料的有機合成工業快速發展的帶動,我國電石工業進入快速發展期, 通過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行業的技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型密閉式電石爐實現了國產化,多項技術經濟指標達到或者領先國外先進水平,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1、我國電石行業快速穩步發展
2006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國內市場對于聚氯乙烯、醋酸乙烯等乙炔產品需求的增長,我國電石產能和產量得到快速增加。據統計,到2010年底,國共有電石生產企業382家,產能約2600萬噸/年,產量為1500萬噸。
“十一五”期間,我國電石生產能力年均增長率在20%左右。2010年我國電石產能比2005年增長了173%,翻了一番還多;產量增長了70%;表觀消費量增長了70.4%。
2、電石行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
一是電石生產布局逐步趨向合理。電石是資源和能源密集型產業,對于煤炭和電力的依賴程度較高。在煤炭資源豐富、電力供應充足的地區建設電石項目,有利于保證生產裝置的正常開工,也避免了原料長距離運輸導致生產成本上升。我國電石產能向資源和能源產地集中的趨勢愈發明顯。內蒙古、寧夏、陜西、新疆、甘肅等省區憑借其能源和資源優勢,成為最受電石企業青睞的地區。這五個省的電石產量合計占全國總產量的比重連續4年保持在68%左右。
二是電石行業的組織結構得到明顯的改觀。2007年,新修訂頒布的《電石行業準入條件》要求電石新建項目的起始規模為20萬噸/年,并對淘汰落后生產裝置作出了明確規定。在國家產業政策的引導下,我國電石生產企業的平均規模由2005年的不足4萬噸提高到2010年的7萬噸;國內最大電石生產企業的規模也由2005年30萬噸/年提高到2010年170萬噸/年;2006年全國前十位企業電石產量合計137萬噸,僅占全國總產量的12%;2009年產量超過10萬噸企業已有30家(2008年為20家),其中前十位企業產量合計362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比例上升到24%。2010年產量超過10萬噸企業已達54家,其中前十位企業產量合計392.7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比例又進一步上升至26.1%,企業大型化的趨勢明顯加快。
三是淘汰落后產能取得顯著成果。電石行業積極響應國家關于淘汰落后產能的號召,淘汰了一批規模、能耗、環保達不到標準的電石裝置。2006年至2010年,行業分別淘汰落后產能57萬噸、22萬噸、105萬噸、46.68萬噸和74.47萬噸,5年累計淘汰電石裝置257臺,產能合計305萬噸,超額完成了國家提出的“十一五”期間淘汰200萬噸落后產能的目標。淘汰落后產能不僅使產業集中度提高,而且也使行業節能減排效果進一步顯現。
3、電石行業公告管理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2007年3月份,國家發改委公告了第一批符合《電石行業準入條件》的企業名單,拉開了公告管理的序幕,此次公告的企業共122家,主要分布在內蒙古、四川、寧夏、貴州等地;同年11月份,國家發改委公告第二批符合《電石行業準入條件》的企業名單,此次共涉及12個省份的97家電石生產企業。2008年底公告了第三批符合《電石行業準入條件》的企業68家;2010年底公告了第四批符合《電石行業準入條件》的企業共計30家。四批公告的電石企業共計317家,約占電石企業總數的80%。
4、技術進步和節能減排標準的實施,促進了能耗的下降
近幾年來,在政府部門的統一部署下,協會組織制定了“電石單位產品能耗限額國家標準”,國家已于2008年6月1日正式實施。《電石行業清潔生產指標體系》、電石能效對標工作已于2010年在行業開始實行。
隨著行業國內大型密閉式電石爐的開發和推廣應用,國內密閉式電石爐的比重已由2005年的不足10%,提高到2010年的40%;電石生產的自動化水平和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生產過程中的人工操作環節大量減少,在改善了工人的勞動環境、降低了勞動強度的同時,也使能耗和物耗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目前,噸電石原材料消耗,炭素低于0.6噸、石灰1噸、電極糊消耗30千克,水耗也有明顯降低。電爐電耗和綜合能耗的下降趨勢也比較明顯。
2009年,電石噸產品消耗標煤1018.11千克,比2005年的1196.29千克,下降14.89%。
5、行業出現一批發展循環經濟的典型
新疆天業集團依托自治區優勢資源轉化戰略,充分利用新疆的煤、鹽、石灰石等資源優勢,在建設年產110萬噸聚氯乙烯及配套項目時,體現了煤電化一體化循環經濟理念,構筑了兩個資源加工綜合利用大循環產業鏈:一是,資源(石灰石、鹽、煤)—發電電石—聚氯乙烯—節水器材—高效農業—食品加工—農業產業化,二是實現了排放物的綜合利用,即粉煤灰、電石渣--水泥、制磚--建筑。這兩個產業鏈在完成資源深加工的同時,實現了生產過程排放物的資源化、再利用。
寧夏大地依托當地優質煤炭資源優勢,按照循環經濟的理念,以電石生產為主線,發展熱電、煉焦、石灰,并對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固態廢棄物(煤泥、煤矸石)和焦爐氣、電石爐氣進行資源化再利用。將煉焦生產產生的煤泥和煤矸石供熱電廠發電和產生蒸汽,焦爐氣供石灰廠煅燒石灰;將電力、石灰和焦炭供生產電石;將電石爐氣除塵凈化和變換后供合成氨廠生產合成氨、甲醇和碳酸氫銨,初步形成了一個循環經濟的產業鏈。并且進一步規劃,利用電石爐氣生產甲醇、乙二醇、醋酸,再利用電石和醋酸生產聚乙烯醇,利用合成氨生產產生的二氧化碳生產液體二氧化碳,利用電石渣和熱電廠煤渣生產水泥,進一步延長產業鏈,做到資源和廢棄物的高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擴大資源循環利用的深度。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多年來,我國電石工業粗放式發展,積累了不少深層次矛盾,充分認識、深入分析行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和矛盾,對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提升行業發展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是企業布局和結構不合理的局面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觀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到2010年底,我國共有電石企業382家,總產能2600萬噸。我國除北京、天津、吉林、上海、廣東、海南、西藏等7個省和直轄市以外,我國其余地區都建有大小不等的電石生產裝置。國內電石生產企業的規模參差不齊,其中規模最大的企業生產能力已超過百萬噸/年,而部分小型企業的產能規模還不到3萬噸,產能小于5萬噸的電石企業仍占企業總數的40%。
二是整體工藝技術水平落后,技術創新能力還有待提高
雖然有了一批比較成熟的能源節約、清潔生產和“三廢”綜合利用的新工藝和新技術,但總體上講數量比較少,特別是缺乏關鍵共性技術,難以對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形成有力支撐。作為行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環保型、節能型密閉爐的比重還只占總產能的40%。電石爐氣的利用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資源綜合利用和節能減排工作還需要進一步加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現的人才短缺、技術力量跟不上的問題再一次凸現,技術的創新步伐還無法滿足行業的發展需要。
三是電石消費對聚氯乙烯行業的依賴程度較大
我國電石下游產品種類較多,但是目前電石消費的大部分都集中在聚氯乙烯(PVC)生產。2010年,電石法聚氯乙烯產能約1700萬噸,占到總產能的83%,產量800萬噸,占總產量的70%以上。預計隨著電石法聚氯乙烯產能的陸續投產,聚氯乙烯行業對于電石的需求量將繼續增長,占電石總消費量的比例也將繼續提升。這意味著我國電石產品市場將主要依賴于聚氯乙烯生產的發展。如此市場過于單一,發展風險比較大。如何拓寬電石產品的應用領域,降低對聚氯乙烯生產的依賴程度,擴大電石產品銷售市場,是電石行業生存和發展的當務之急。
四是行業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電石行業是能源密集型行業。在我國石油、煤炭等能源供應緊張,對電石產業影響較大。能源在電石生產中,不僅作為燃料、動力,而且作為原料,在產品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電力和蘭炭等能源費用占到電石總成本的70%以上,電力、煤炭價格的上漲,將使電石企業生產和經營壓力進一步加大。
據測算,每生產1噸電石,內燃式電石爐每噸要排放8000-9000標準立方米煙氣。按照2010年我國電石的產量計,內燃式電石爐排放的含塵煙氣近1000億立方米。這不僅浪費了能源,而且還給生態環境帶來危害。
目前,國內外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越來越大,隨著環境保護要求的提高,企業的環保成本將不斷上升。因此,加快內燃式電石爐的改造步伐,盡快提升行業技術水平,電石行業才會有發展的空間。
二、 “十二五”面臨的發展環境分析
“十二五”時期,我國仍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電石工業既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挑戰。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的逐漸減弱,世界經濟形勢將逐步企穩回暖,而我國仍將是世界化工行業的投資熱點。隨著經濟總量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市場對于聚氯乙烯、醋酸乙烯/聚乙烯醇、石灰氮等電石下游產品的需求量將穩定增長。我國石油資源短缺而煤炭資源相對豐富,決定了電石行業在滿足下游需求方面仍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未來一段時期內,電石行業仍存在一定的發展空間。但是,由于國內資源、能源供應日趨緊張,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形勢日益嚴峻,電石行業的節能減排壓力也將逐步加大。另外,隨著中東石化產業和國內煤制烯烴行業的崛起,電石行業將面臨更為激烈的競爭和挑戰。因此,我們必須認真分析“十二五”期間面臨的形勢,做出正確的判斷,找準發展方向,才能保障行業可持續健康發展。(一)電石需求將進一步增長
我國電石主要用于生產電石法聚氯乙烯(PVC),PVC生產消耗的電石量約占電石表觀消費量的60%;其次用于生產金屬切割用的乙炔類產品,該領域對于電石的需求量約占電石總消費量的10%左右;其余用于生產氯丁橡膠、聚乙烯醇(PVA)、石灰氮及其衍生物等產品。由此可見,國內電石市場走向主要取決于下游PVC行業的發展態勢。
據有關方面預計,到“十二五”末電石法聚氯乙烯產能將達到2000萬噸/年以上,按產能發揮70%,需要電石1950萬噸;其它下游如聚乙烯醇、石灰氮等產品“十二五”末將需要電石700萬噸/年左右。預計到“十二五”末我國電石需求約為2700萬噸/年。由此可見,電石行業仍將在滿足下游行業需求,尤其是PVC行業需求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二)大型化、上下游一體化將成為行業的發展趨勢
按照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改造提升制造業”的要求,目前電石行業還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目前我國電石企業約有382家,2010年底總產能約2600萬噸、產量1505萬噸,平均每家電石企業能力不到7萬噸、產量不到4萬噸,不少企業的裝置規模還達不到《電石行業準入條件》新建項目起始規模為20萬噸/年的要求,必須通過大型化來解決電石行業小而散的問題。
二是采用大型密閉式電石爐后可以將尾氣進行綜合利用,生產化工產品;實現自動連續出爐后,有利于生產過程的熱量再利用。電石爐密閉化、機械化和自動化可以有效地實現電石生產節能減排、減輕勞動強度和保護環境的要求。
三是近年來,盡管電石產業對PVC產品的依賴程度一度由2007年的74%下降到2009的60%,聚乙烯醇、石灰氮等產品對電石的需求相繼增大,但2010年對PVC產品的依賴程又擴大到75%。我國電石下游產品單一化態勢依然嚴重。電石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還需要不斷開拓新的應用領域,實現下游產品的多元化。
(三)中東乙烯的大量傾銷將對行業產生較大影響
據不完全統計,到2011年中東地區乙烯產能將達到3000萬噸/年,由于中東生產乙烯原料成本極低,所以乙烯現金總成本在92美元/噸~159美元/噸。我國以石腦油為原料的乙烯現金總成本為666美元/噸,是沙特的7.2倍,是中東其它地區的4.2倍。預測到2011年,我國乙烯成本是沙特的5.2倍,是中東其它地區的4.6倍。中東乙烯向我國出口有比較大的價格優勢。
據海關數據顯示,我國乙烯進口有大量來自中東。如果中東乙烯大量進口,則必將導致國內PVC生產向以進口乙烯為原料的裝置傾斜,對我國電石行業造成嚴重的沖擊。
(四)煤制烯烴的大規模建設或將對我國電石生產產生影響
我國首套煤制烯烴裝置-內蒙古包頭神華煤化工有限公司60萬噸/年煤制烯烴項目于2010年8月建成投產。目前國內已有多家企業規劃建設煤制烯烴項目。據測算,煤制烯烴生產成本相當于國際油價在70美元/桶時的石油法烯烴成本。因此,使用煤制烯烴的乙烯生產聚氯乙烯,相對于電石乙炔法,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
煤制烯烴是資源、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項目投資風險較大。國內煤制烯烴項目均處于建設或規劃階段。預計,“十二五”期間尚不能對電石等傳統煤化工產業形成沖擊。但是,隨著技術的逐步成熟,煤制烯烴產品在生產成本、能源消耗、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優勢將逐步顯現,對于傳統電石行業將產生一定的沖擊。
(五)國際汞公約的實施,將對我國電石法PVC產生重大的影響
據統計,截至2010年底,我國聚氯乙烯生產企業104家,總產能2043萬噸。其中電石法產能1700萬噸,占總產能的83%。
電石法是以電石為主要原料,以氯化汞為催化劑生產PVC樹脂的生產工藝。該工藝涉及汞的污染和電石渣的治理等環境問題,國際上對汞污染問題的日益重視,制訂了《國際汞公約》,限制和削減對汞的使用。中國政府近年來已相繼頒布實施了多項管控措施,加強管理,力求通過有效的管理手段逐步引導行業持續、健康、穩步地發展。我國電石法聚氯乙烯仍是世界最大的耗汞行業,如何應對汞的消減與防治,是電石法聚氯乙烯行業面臨的嚴峻課題,也是事關我們電石行業生存的重大問題。
三 “十二五”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科學發展的主題和轉變發展方式的主線,以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為動力,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為重點,全面實施科技創新、結構調整、節能減排、質量品牌等戰略;嚴格市場準入,推進企業兼并重組,上下游一體化發展;支持自主創新和技術改造,控制總量,淘汰落后產能,改善企業組織結構和優化產業布局;初步形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本質安全型的發展模式,為推進石油和化學工業由大國向強國轉變,為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二)基本原則
立足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把自主創新作為行業發展的戰略基點和結構調整的主要支撐,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加快新技術的研發和推廣使用。
立足于提高產業集中度。科學規劃產業布局,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實現資源合理配置,促進企業優化整合,構建有利于上下游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促進龍頭和優勢企業進一步做強做大,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
立足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以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為目標,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努力減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資源投入向主要依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轉變。
(三)主要目標
到2015年,要力爭實現結構趨于合理,發展方式更加科學,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為電石行業由大變強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產業布局結構更趨合理。西部的蒙陜寧疆地區、中部的晉徽豫鄂湘地區、西南的云貴川地區等的產業集聚度進一步提高,電石產量在原料產地的比重提高到70%以上。
企業組織結構逐步優化。到2015年,電石行業通過淘汰落后、兼并重組,減少企業數量,提高產業集中度,形成5-8個100萬噸/年電石生產基地,大幅提升行業十強企業的產能在行業的比重。
技術裝備和節能減排水平明顯提升。到2015年,大型密閉式電石爐的比重提高到80%以上,并基本實現電石爐氣的綜合利用。全行業資源及能源消耗水平有顯著下降,噸電石單位產品綜合能耗下降至1噸標煤以內。
電石產銷平衡,滿足市場需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合理控制電石生產能力的增長,堅持發展增量與淘汰落后產能相結合,避免產銷失衡。到2015年,我國電石產能控制在2800萬噸左右,電石產量滿足下游行業的需求。
四、重點任務
“十二五”期間我國電石工業的重點任務主要有:
(一)技術創新的重點之一繼續完善密閉式電石爐的生產工藝,爐氣的綜合利用邁上新臺階,爭取實現氧熱法電石工藝技術的突破和產業化。
凝聚行業力量,進一步完善密閉式電石爐的生產工藝,降低電石的消耗和電爐電耗;突破爐氣的高溫凈化難題,創新爐氣綜合利用技術。
積極推進氧熱法電石工藝技術的產業化。氧熱法電石生產工藝技術,利用富氧或純氧使碳在電石爐中氣化加熱熔融,代替電加熱熔融生產電石,綜合利用了煤氣化過程中的熱能和化學能,省去了外供電的消耗,減少工業廢渣排放。此工藝創新了CaC2生產工藝、煤氣化工藝,還開創了從石灰石(CaCO3)中提取炭能源的技術,使煤氣化工藝不排渣,還可生產硅鐵,有望成為煤炭綜合利用的新工藝技術。
(二)結構調整的重點----基本完成對內燃式電石爐的技術改造
調整產業結構是轉變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戰略性任務。必須針對傳統發展方式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采取有力舉措,推進產業結構全面升級優化。
以市場為導向,扶優扶強,加快產業整合。大中型電石企業要與上下游企業相互參股,共同發展。通過企業兼并重組,組建一批產能在20萬噸/年以上的大型企業,使電石企業平均規模由目前的不足7萬噸/年上升至10萬噸/年;中西部地區要利用能源、資源優勢打造5-8個大型的電石生產基地,走“煤-熱電(焦炭)-電石-化工-建材”一體化產業基地。
加快對內燃式電石爐的技術改造步伐,將產能在1.65萬KVA及以上的內燃式電石爐改造成2萬KVA及以上的密閉式電石爐,并對電石爐氣實現綜合利用。云、貴、川等地為孤網運行的小水電站配套的產能在1.25~2萬KVA的內燃式電石爐也應提高其工藝技術水平和自動化化水平,徹底消除人工加料。
(三)拓展電石下游產品,實現消費多樣化
“十二五”期間,在保證電石法聚氯乙烯需求的基礎上,積極開拓電石法1,4-丁二醇、氯丁橡膠、聚乙烯醇、石灰氮及其衍生物等產品的市場,積極開發電石下游產品,大力向農藥、醫藥等方面發展,努力實現電石下游產品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變。努力使聚氯乙烯以外產品消耗電石的比例提高到30%~40%。
(四)促進行業節約安全清潔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立足低碳發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積極推進、努力實現由“廢棄物處置”向“資源利用”轉變,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目標,采用多種途徑,積極開發新的爐氣綜合利用技術和產品,提高行業的綜合利用水平,做好節能減排工作,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五、政策措施與建議
“十二五”時期,為了保持電石行業健康穩定發展,我國電石行業必須積極推進上、下游行業企業的整合,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增強電石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共同尋求市場的穩定發展與企業效益的最大化;同時必須妥善處理好電石行業發展與淘汰落后的關系,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因此我們建議:
一是建立健全電石落后產能有償退出機制,引導內燃式電石爐有序退出市場。國家采取經濟補償的政策,對16500千伏安(3.3萬噸)以下的內燃式電石爐每萬噸產能補償200萬元,幫助其順利退出市場。同時,對16500KVA及以上的內燃式電石爐按排電石產業升級技術改造專項,國家給予改造投資總額10%的財政資金支持,爭取在“十二五”期間將其全部改為密閉式電石爐。
二是國家進一步完善產業政策,嚴禁新建單純擴大電石產能的項目。對新建密閉式電石爐并能實現尾氣綜合利用的項目給予稅收優惠政策支持,實行差別化電價,對已準入公告管理的企業給以電價優惠;對現行建筑、消防、安全方面設計規范中涉及電石的條款進行修訂,以符合行業的實際。
三是專業的人才隊伍是推動規劃順利實施,保證行業、企業發展目標圓滿完成的關鍵。加強行業協會與校企之間的合作,不斷總結培養人才的經驗,提高人才培養水平。加強校企聯系與合作,促進行業從業人員業務素質的提高。推進電石企業、科研、院校共同參與的“電石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提高創新能力,突破制約行業發展的技術瓶頸。
四是支持企業兼并重組,提升競爭力。鼓勵新進入行業的企業與老企業進行重組,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兼并重組,避免重復建設造成資源浪費;建議國家采取資本金注入、融資信貸等方式支持企業實施兼并重組。
五是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引導電石行業健康發展。建議國家和地方政府在對電石企業進行準入認定、審核新建和改擴建電石項目、發放生產許可證、淘汰落后電石生產能力時,應主動聽取行業協會的意見,發揮行業協會作為政府和企業的橋梁紐帶作用。
中國電石工業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9004746號-1
電子郵箱:ccia00@126.com 電 話:(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安慧里 4 區 16 號樓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