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報告:北京PM2.5預計到2030年才能達標
6月8日由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 “2013北京藍皮書系列新聞發布會”8日在京舉行。《北京公共服務發展報告(2012~2013)》正式發布,報告指出,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為70 mg/m3,離WHO建議的目標35 mg/m3還有很大的距離,預計到2030年才可能實現達標。
當前,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為70 mg/m3,離WHO建議的目標35 mg/m3還有很大的距離。為此,北京出臺了《北京市2012~2020年大氣污染治理措施》,制定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實現目標大約需要20年左右。第一步:2015年,PM2.5濃度要下降到60 mg/m3,比2010年下降15%;第二步:2020年,PM2.5濃度控制在50 mg/m3以下,比2010年減少30%,相當于目前密云水庫上空的空氣質量;第三步:長期目標:實現PM2.5治理達標,按照WHO為發展中國家設定的最低空氣質量標準,年均濃度要達到35 mg/m3。由于治理PM2.5任務的艱巨性,預計到2030年才可能實現達標。
要實現北京三步走的戰略目標,治理PM2.5的工作面臨以下挑戰:
第一,北京市PM2.5的成因及擴散途徑還需要進一步研究。PM2.5形成的機理過程比較復雜,工業排放源產生的污染很復雜,甚至包括餐飲業、其他行業的污染情況,此外,經過化學反應以后形成過程一些還不是非常清楚。西方國家因為出現大氣問題做了大量的研究,中國最近30多年來也產生了大氣污染問題?,F在首先要做的是觀測PM2.5的分布特征,其次是研究其形成過程。結合國外比較成熟的方法,可以針對中國大氣污染的問題有所突破。
第二,PM2.5治理能否實現達標,還取決于能否實現區域聯防聯控。PM2.5治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空氣污染有很強的流動性和區域性,僅靠北京市的努力,也許可以實現前兩個階段性的治理目標,如果沒有周邊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山西省、天津市等兄弟省市的聯防聯控和共同治理,長期目標難以實現。
第三,產業結構調整能否取得實效。產業結構調整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中間面臨很多不確定因素。當前,北京市已形成了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2011年底,北京市服務業比重已達到75.7%,產業結構的調整空間已十分有限。服務業本身PM2.5的排放則取決于技術進步程度,而未來技術進步速度顯然也是難以預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