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石網訊:
一把卷尺,一個手電,瘦削的身材,急促的步伐,每天穿梭于電石生產一線,履職盡責、刻苦鉆研,用自己的腳步丈量著人生的廣度和深度,譜寫了一幅將個人理想融入企業發展歷程的美麗畫卷,他就是中泰礦冶電石五車間主任助理張萬鵬。
過去:與企業共成長十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短短一瞬。然而,中泰礦冶的這十年卻是企業基礎管理日趨完善、創新成果引領行業發展、員工幸福指數不斷提升的十年。初進廠的張萬鵬從一名巡檢工干起,彼時的中泰礦冶自動化水平較低,出爐工每天在高溫難耐的現場從事著繁重的體力勞動,身上的衣服干了又濕,這也讓年輕的張萬鵬有了退縮的念頭,“我是一名農村出來的孩子,必須努力工作,當好家里的頂梁柱”,是骨子里吃苦耐勞的品質讓他堅持了下來。測量水溫、壓放電極、巡檢設備,他從每一項最基本的作業學起,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寫得密密麻麻,一有時間就會向師傅請教電石爐基本結構、運行原理、故障處置等知識,就這樣,不到兩年,他成為了車間工藝員,主管兩臺電石爐的工藝運行。2015年,中泰礦冶第一代智能出爐機器人在電石五車間20號爐試運行,徹底實現了出爐作業全過程自動化、智能化。從此,國內電石行業徹底告別了人工出爐的時代,走上了智能化發展的“快車道”。在車間工藝員的崗位上,他積極學習專業知識,不斷增強自身處置異常情況的能力,堅持用數據指導生產,制定多項工藝管控方案,電石爐生產秩序逐步穩定,在他的努力下,電石五車間產量連續8年位居全廠第一。
現在:用創新為員工減負“要讓員工工作更加輕松,現場管理更加標準”,這是張萬鵬作為一名技術人員的座右銘。作為車間工藝員,他每天堅守在生產一線,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他忙碌的身影,下班時間積極學習電石生產相關書籍,不斷鉆研思考,解決現場存在的各類問題。電石行業起步晚、自動化水平落后、缺少可參考的行業標準,張萬鵬就查閱相關行業資料,積極開展技術創新、小改小造,針對設備改造,他反復修改圖紙,不斷嘗試,在失敗中總結經驗,不斷改進,直至成功,有時候一熬就是一整夜。2016年他針對電石爐凈氣水冷煙道7段經常斷水問題,提出新增一支循環水管線,實現了多段降溫,避免了循環水斷水現象;2018年他又提出了“散點除塵頂部加裝帆布改造”“正壓除塵器系統反吹改造”……他牽頭實施的智能機器人刮渣器、智能機器人工具架接渣斗、電石爐處理料面工具改造等項目累計獲得國家級發明專利8項,有效將現場人工作業轉化為自動控制,作業模式徹底改變,員工勞動強度顯著降低。十年間,他累計開展技術改造30余項,提出合理化建議200余條,2015年榮獲“中泰集團技術能手”,2021年榮獲“中泰礦冶最美技術之星”榮譽稱號,他用自己的創新成果推動著企業邁出智慧園區建設的堅實步伐。
未來:打造硬核團隊“一個人有能力不是有能力,要讓大家都有能力,才能適應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張萬鵬說。自從張萬鵬擔任工藝員以來,他就給大家灌輸一個理念,堅持用數據指導檢修。每次非計劃停車,他都詳細記錄發生故障的設備、具體原因、處理步驟,不斷分析總結,減少重復性檢修。就這樣,車間四臺電石爐的運行率逐步穩定,以前的臨時檢修也變成了計劃檢修,檢修變得更加有規律、有秩序。作為專業知識最扎實的技術員,張萬鵬多年來一直負責崗位員工及車間工藝員的培養工作,只要到現場,他就和員工一起干活,他常說:“基層員工技能水平薄弱,就是因為缺乏經驗,要經常給他們教,不斷地講,這樣他們的操作就會更加規范。”他將自己對電石爐工藝管控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每一位徒弟,教他們增強對異常數據和工藝指標的敏感度,用數據指導生產,及時調整工藝參數、穩定爐況,確保電石爐穩定高產運行。十年來,他已經培養出巡檢工50余人,工藝員6人,2人已經走上了中層領導崗位。
“奮斗和努力永遠在路上,責任和使命始終不會忘。”從員工到技術員,從技術員到裝置主管,從裝置主管到車間領導,變化的是崗位,不變的是他對工作的熱愛、對企業的熱忱之心。站在世界500強的起點上,張萬鵬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要大力開展技術創新,將生產現場變成自動化控制的智慧工廠,為企業培養出更多高水平的技能人才,使員工隊伍整體素質跟上企業飛速發展的步伐,用實際行動譜寫一曲奮斗不息的人生贊歌。
中國電石工業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9004746號-1
電子郵箱:ccia00@126.com 電 話:(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安慧里 4 區 16 號樓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