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26日北京開幕的2025國際氫能大會暨國際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展覽會上,多位專家認為,化工行業是當前最主要的產氫用氫領域,通過綠氫與煤化工的深度融合,不僅可大幅降低煤化工的碳排放強度,還能為可再生能源消納、氫能規模化應用提供新場景,推動化工行業綠色升級。
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副司長邊廣琦在致辭中指出,目前,我國氫能產業“制—儲—輸—用”各環節均呈現積極發展態勢,新疆庫車、寧夏寧東等一批規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建成,貫通可再生氫制取、儲運、應用全流程,發揮了較好的示范帶動作用。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累計建成產能超25萬噸,中國占比超50%,已逐步處于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氫及相關產業發展的引領地位。
但當前我國氫氣生產仍以化石能源為主,減碳潛力亟待挖掘。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教授、中國氫能聯盟戰略指導委員會委員彭蘇萍在會上發布《中國氫能技術發展路線圖研究》指出,2023年,我國氫氣年產量約3500萬噸,其中煤制氫占比達60%,天然氣制氫、工業副產氫各占20%,甲醇、電解水制氫占比極低;合成氨、甲醇及煉化領域消費占比超85%,相關碳排放總量達5.2億噸。氫能產業仍處示范階段,減碳潛力尚未充分挖掘。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中國氫能聯盟戰略指導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干勇指出,氫能在化工領域的耦合應用已成全球趨勢。我國西部地區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大,綠氫制備與煤化工耦合具備天然優勢,將綠氫、綠氧固碳技術與煤化工、石油化工耦合,可構建低能耗、全綠色的新型化工體系。我國煤化工產業以煤氣化制甲醇為核心,但傳統工藝中一氧化碳變換環節產生大量二氧化碳,若引入綠氫替代部分碳源,可直接與煤氣化產物反應生成甲醇,同時電解水副產的氧氣可為煤化工提供熱冷聯供支持,形成低碳循環體系。
彭蘇萍院士表示,在技術層面,我國煤制氫技術國際領先,天然氣裂解制氫處于跟跑階段,生物質制氫達工業示范水平,預計5—10年可實現規模化應用。氫氣衍生物轉存技術中,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進入攻關沖刺期,未來5—10年或迎突破。
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中國氫能聯盟戰略指導委員會委員鄭南峰從氫儲運與柔性轉化角度提出解決方案。他認為,將現場制氫轉化為氨、甲醇等液態燃料是破解氫氣儲運難題的有效路徑,但需突破傳統化工裝置剛性運行的技術瓶頸。綠氨因原料易得、價格趨近甲醇且無碳足跡負擔更具優勢,若綠氫成本降至10元/千克以下,綠氨有望替代灰氨。
鄭南峰院士介紹說,其團隊開發的高性能催化劑可在室溫至80℃余熱條件下,利用電解水氫氣將甲苯轉化為甲基環己烷儲氫介質,300℃即可釋氫;分布式制氫裝備可年產千噸雙氧水,實現氫氣高值化利用。這些技術驗證了柔性制氫系統隨電力波動動態調節的可行性,為海上平臺直接合成氨等場景提供支撐。
專家強調,氫能與煤化工耦合發展需政策、技術、產業協同發力。一方面,依托西部可再生能源優勢推動綠氫制備,通過綠氫替代煤氣化環節碳源,構建負碳排放煤化工體系;另一方面,發展氨燃料自主供電系統,突破電網依賴,形成“綠電—綠氫—綠氨”閉環。綠氫與煤化工深度耦合,已在合成氨、甲醇生產等場景顯現經濟性。未來需加強央企資源與中小企業創新能力的整合,以場景化驗證推動技術迭代,加速氫能規模化應用進程。
對此,國家能源集團黨組成員、副總經理閆國春表示,作為國內最大的一次能源供應企業,國家能源集團已將氫能作為擬培育主業重點孵化,依托“中國氫能聯盟+國家級創新平臺+啟航企業”創新生態和“煤電化運”一體化核心優勢,著力構建“綠色氫能產業鏈”和“氫能創新服務鏈”,打造“國能氫能”品牌。
中國電石工業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9004746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51034
電子郵箱:ccia00@126.com 電 話:(010)84885707 ,84885830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亞運村安慧里 4 區 16 號樓501室